讓交流變得更豐富的要點就是把對話設在“能夠安心的地方”。在“能夠安心的地方”讓對話雙方彼此都能坦率地闡述自己的主張,也能坦率地接受對方的主張。
為此,最重要的就是“聽”和“說”的平衡。如果這個平衡適宜的話,對話雙方都會感到“相互理解”,心情也會愉快。
聽孩子說話意味著“完全肯定孩子”,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能取得平衡。如果父母想傳達的話沒有說出來,就會累積壓力,最重要的是他們寶貴的信息沒有傳達到孩子那里。
所以應把交流放在“能夠安心的地方”,父母一邊注意傳達的內(nèi)容和傳達方式,一邊對孩子說。說和聽同樣重要。
但事實上,父母說多了而破壞了平衡的情況更多一些。
干夏的媽媽因為“別有用心”,連不該說的“以前你彈一首曲子要錯10次呢,剛才也就…一”都說了出來,結(jié)果使場面越發(fā)尷尬。
為什么做父母的會說這樣的話呢?那是因為心里有“孩子不行”的偏見。
對話雙方能感到“相互理解”,是以相信對方的“理解力”為前提的。然而說多了的父母,沒有注意到孩子的“理解力”。他們是以孩子“不理解”為前提而說的。
孩子其實是有理解力的。正因為干夏知道越練習彈得越好,所以才會對“為了讓她明白”而說教的媽媽感到反感。沒有注意到孩子的“理解力”而和孩子說話,就會演變成爭吵。
孩子是擁有“理解力”的,而且“想變得更好”。想要對孩子說點兒什么時,請先留出個沉默的“間隔”。這樣孩子就能不被過多插話,而把“了解的事”付諸行動中去。而且在這個“間隔”中,我們父母也可以思考“真正想傳達的東西”。
通過留出這么一個“間隔”,就能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恢復平衡。